课程名称:心理咨询师培训
心理学是一门让人神往并充满遐想的学科:有人认为心理学神秘莫测;有人觉得心理学抽象虚幻。大众媒体特别是影视剧中的心理学是神秘而神奇的。那么真实的科学心理学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其实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它来源于人们自身,并且深嵌在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里,渗透在我们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中。
在青岛这座快节奏的城市中,你是否正肩负着重重的工作压力?是否开始有了对事业的倦怠?还是正在为复杂的职场人际关系烦恼?无论答案是与否,来学习心理学吧。学心理学,改变自己,做亲朋好友的心理健康领航人!兴趣学习,助人自助!幸福婚姻、亲子教育不求人,让自己成为真正的心理咨询师!
【培训目的】推广和普及心理学知识,让学员能够有和心理学老师零距离交流和参与心理学个人成长讲座及沙龙的机会。面对面的互动教学,让您体验不一样的心理学与生活,开启您新的生活旅程。考证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学习心理学,用心理学点亮生活智慧,最终让心理学服务于我们和我们的生活。
【培训特色】无论您选择任何职业,心理学知识都使您价值倍增,为您打开人生的另一番精彩!
特色一:专业辅导。机构注重教学质量,坚持专业人做专业事!聘请师资,来自青大的心理咨询专家、教授及资深的教育心理专家等,令我们的课堂更加彰显实效、实践、实力!
特色二: 学习实践:学习过程中,学员可以接触实际案例,观摩心理咨询流程,理论结合实际,强化教学效果
特色三:课后辅导:机构每周组织一次微课,让学员们从各种途径了解心理咨询行业,帮助学员拓展视野,提升自我。
特色四:实习实践:学员有机会在学习结束后参加案例学习和观摩实践活动,为学员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
特色五:专业服务:陈淑芬老师全程陪伴学员考试,让学员们从身到心的放松下来,面对考试,保持好心态,超水平发挥!不管是课程还是服务我们都会提供*优质的,我们一定尽全力为您做*用心,*全面的准备,你肯努力,我们不会让你失望,一起加油!
【适合人群】不限工作和职业,不限基础,对心理学感兴趣者;聆听权威老师精彩讲授,摒弃单一理论学习,获得更多实操经验分享者;想在心理咨询方面取得建树,学以致用,并顺利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者及自我心灵放松,启迪心智者均可参加学习。
【培训目标】教材精讲:基础知识、技能知识与案例分析结合。综合水平提升:知识、研究与实践综合运用水平的整体提升。 应用能力与情景训练:案例分析与研究、模拟咨询练习指导、总结与讲评。全方位辅导:含考前串讲、试题分析。
【培训费用】三级心理咨询师:面授 2980元(市场均价3500);考务费260元(教材免费赠送)级心理咨询师:面授 3800元;考务费370元(教材免费赠送)函授2800元。三级晋升二级:2000元
【增值服务】*优异者优先吸纳为我们的咨询师队伍
【资格认证】按国家职业标准要求,通过理论知识考试与技能操作考核合格的,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颁发相应等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资格证书》。此证书全国通用。
【报名手续】① 身份证复印件1份; ② 学历证书复印件1份;③一寸照片2张、两寸照片2张; ④ 4学信网学历报告2份。
心理咨询案例:“无情无义”的恋爱关系
心理咨询师:陈兴华老师心智模式成长课程学员 陈淑芬
求助者双方一起坐在咨询室互相抱怨对方:“你无情无义”。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可怜的受害者,女性求助者:“你需要保护我不受任何伤害,如果你不变得成熟一些,我们的事业也将一事无成。结婚后生活将会变的非常非常惨,走到分手也是你不改变造成的”。男性求助者:不是我不想改变,是你都不需要我了,我想改变的动力都被你的冷漠磨灭了。原本美好的恋情,最后以双方都觉得受害的情况收场。当他们或喋喋不休或激情四溢或满怀幽怨的痛说恋爱史时,我更多地感受到她们不过是在不停的咀嚼一块儿已经没有味道的口香糖。越说越渴,越渴越说。
如何走出受害者模式的怪圈呢?
1、自我成长:每个人都在扮演受害者和掌控者的角色。受害总是渴望为自己的受害者身份证实。最终也终于让自己信以为真。我们会在电视剧、一些访谈里看到不止一个受害者节目——这种节目的形式往往是讲述以“我比你更惨”的故事开篇。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失恋了,你的朋友会聚集起来,陪你喝酒,说你上当受骗了;如果你被老板骂了一顿,你会很快被吸收进公司的受害者小队,他们主要任务是一起讨论自己的老板有多变态……我们每天浸泡受害者情结中,居然慢慢习惯,享受其中……享受是因为我们通过受害轻松获得同情和帮助。除了职业乞丐,我们身边也有更多人以精神乞丐为生。如果你想轻松地获得帮助,*好的办法就是哭惨哭穷,到处诉说自己的伤心事和糟糕经历,然后找几个温暖的人待着。你很快可以轻松地出卖你的悲惨,换得足够的情感和帮助。装着装着,他们自己开始变得无能、柔弱,他们一边把自己搞得更惨,一边吸取越来越多的情感支持。他们的内心半斤暗爽、八两自怜,享受身边人源源不绝的帮助。终于有一天,他们自己会完全进入自己编写的受害者世界,这个时候业余受害者会升级为一个专业受害人士——成为一个“情感黑洞”(心理学术语叫做边缘性人格),他们会无休止地寻求关爱,表现得犹如孤独的弃儿,抑郁、酗酒、带着过去的惨痛经历寻求帮助。当他们身边所有的支持者都被他搞得身心俱疲、无力支持的时候,他们会大骂一句:“原来没有人爱我,你们都抛弃了我!”然后跳到下一个好心人群体中去……如果没有得到专业的心理帮助,这些人的的一辈子,都会以这个为生了。
2、疏解焦虑:这一焦虑来自于对受害者角色的不认同,不断验证自己受害者身份并以此获得别人的帮助或者同情,她们也成为如祥林嫂式的不断重复自己悲惨故事的人,最终陷入对自身生活和命运的焦虑中。因为无力解决问题,她们习惯了通过获得别人的同情来暂时缓解他们内心的绝望和痛苦,将内心矛盾外化,最终成了她们熟悉和使用的应对问题的方式。
3、慢性成瘾:都是别人的责任,虽然并不能真正的改变她们的出境,但却是*简单直接的出口。受害者,无论是博得同情还是获取帮助,都让她们获得了某种程度的“满足”。受害者模式成了制造幻觉的毒品变成我们的心理吗啡,我们通过它来逃离短暂痛苦,让自己陷入无法自控的长久折磨中去。受害者模式让我们获得短暂的快乐和安全,却损失了自信、自省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可怕的是,我们失去了对自己生命的掌控。因为受害者深深坚信,自己快乐与否、成功与否掌握在他人手中。对生命屈服有很多种,*可怕的是那种喜欢被奴役。
在咨询的过程中:我引导求助者做一个小游戏,深入一下受害者和掌控者两类人的内心小游戏。
一、受害者游戏
在游戏中,我让求助者回忆一件让他难以释怀的你和女朋友之间发生的一件事情,求助者回忆:接到女朋友的男同事打来的电话:“我和你女朋友在交往,她没有告诉你吗?”
我引导他说出了他认为这件事情出来不是他的责任的想法:女朋友和我谈恋爱还和她同事有关系,她欺骗了我。而且这么严重的人品问题她妈妈也不说她,我一点办法也没有!
这时候有我问他:“不对啊,我刚才和你女朋友沟通,我的感受和你有些不同?是不是你也有点问题?”
“那她为什么和我手,难道不是和我分开是为了和她同事在一起吗?
我继续挑战他:“是不是你没有她同事优秀啊。
“唉,你不知道,原来她下班我都去接她她那时总粘着我,现在都不让我去接她。甚至让我这段时间不要联系她……最长不联系的时间达到14天。”
“你也真不简单,这么长时间不联系也能忍受。”我用受害者的语言说到。他深陷无力中,看不到未来的任何可能性与希望。
我问他愿不愿意花3分钟时间试试看?安装一下这个心智模式,体验一下这种感觉?这对了解自己,或者你女朋友,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求助者答应了。
你最难以释怀的这件事是什么?(女朋友背着我和她同事交往)
你觉得这是谁的错?(女朋友没有一个好妈妈去引导她)
别人会怎么挑战你的说法?(女朋友的妈妈说:她能做得是尊重女儿的选择,真心希望他能有所改变)。
你会怎样反驳他,这真的不是你的错?(你女儿对我爱搭不理,我没有改变的动力。叶子老师,你能让她对我有需要吗?)
我说不急,你先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体验受害者的时候,你有什么比较舒服的情绪?(我觉得自己无法接受,我能不能去找她的男同事问问他告诉我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2.你有什么比较不好的情绪?(我觉得很绝望心里就像有根刺。)
二、掌控者游戏
现在试试看掌控者的游戏吧。还是回忆刚才那件事,不过这一次,你要尝试换一个版本,让自己进入这件事情你可以负全责的方式来思考。我们一起找寻这件事的另外一个版本。
这件事情其实我是有责任的。说实话我感受到了我女朋友多次提出希望我变的成熟一些,和她妈妈说的是一个意思。他们就这件事情和我聊过多次,不过我那个时候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因为今天的屡教不改他们才对我没有信心。那个男同事不一定真实存在,有可能就是和我提出分手的理由。
“作为女朋友的妈妈希望女儿找一个优秀一点的男友是为女儿的幸福着想也没有什么错。如果你改变了,也许就不会走向分手了。”
“不过这也不能怪你,有些人活了七八十岁也没有改。”我又故意安慰道。
“我既然爱我的女朋友就算有难度我也应该去努力改变而不应该采用漠然的态度。而且我完全可以用对她的爱当动力。”
“你这么一说的确是这么回事儿,你真的是太不幸了,要是早知道就好了,女朋友就不会手了。”
“现在也不迟啊,我来找你做咨询了,你可以帮助我改变和成长呀!”
很好,你已经有了新的思路?掌控者找到问题另外一面的同时,也找到了改变事情的可能性,从过去到现在。
你如果准备好尝试你的掌控者模式的话?你愿不愿意花3分钟时间试试看你刚才那件事的新版本是什么?
如果你能够负责,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从这次咨询开始,我要改变自己让女朋友回到我的身边。)
别人会怎么挑战你的说法,帮你找到借口?(这么长时间都没有改变,还能改变吗?)
你会怎样反驳他们,其实这也是我可以掌控的?(我能不能改变不是用言语表达出来的而是用行动表达出来的,也许短时间内还不能让你们一下看到效果。)
很好,到目前为止你的体验非常棒,下面回答自己的几个问题:
1.体验掌控者的时候,你有什么比较舒服的情绪?(我突然找到新的方向改变自己让你朋友回到身边,我坏坏地说:不仅仅是为了女朋友,跟是为了成为更加优秀的自己。)
2.你有什么比较不好的情绪?(我觉得有些后悔,一直在用小人之心猜测女朋友,如果找一点来找你就好了)
最后我问求助者可以从这两种不同的模式中获得些什么?
求助者说:作为受害者,*大的收获是:发泄的快感、被同情、觉得自己是正确的。*大的损失是:觉得绝望、无奈、无助、无力感。
作为掌控者,*大的收获是:找到新的可能性,自省,觉得自己可以应付一切,有动力去再尝试。*大的损失是:有压力,还好有你的帮助我觉得压力小一些。
游戏总结:你一直在当受害者,不停的被爱情所伤害,但其实,你也有可能就是肇事者本人,你没有及时反思自己,却把责任完全归咎于都是对方的错!然后,带着这种自怨自艾、严重缺乏安全感的状态让女朋友离你越来越远。这种“受害者情结”会让你在痛苦又不反思的路上愈加沉沦下去,当你心里累积了太多的愤恨和不相信,你是不可能给自己找到幸福的,更给不了女朋友要的幸福。没有成长心,只有抱怨和依赖,幸福就只是个名词而已。
心智模式无法兼容,你只能选择其中一个:当我们安装一个受害者模式时,我们就只能看到那些让我们觉得无力掌控的受害者感受。如果你安装了一个掌控模式,你就能看到掌控者应该看到的东西,但也必须面对掌控者所需要的压力。至于选择坚强地掌控,还是自怜地受害?决定权在你。
在心理个案咨询中容易出现的误区:
1、“用黑去掩盖白”的逻辑,告诉来访者,你很坚强,你一定能挺过来的,你的亲人和朋友多么爱你,你要多去感受这些美好,而不要沉溺在分手地黑暗中……这样的安慰,通常只会令求助者感到失望,他们会觉得,自己的分手好像是不对的、不合理的、不应该的。
2、直接给求助者建议:所谓的建议其实常是无能的遮羞布。一个心理医生,急着给来访者一些建议,是因为咨询师自己感到焦虑。要么,是满足来访者希望心理医生扮演全知全能的父母的角色,而无意中被动扮演这一角色。或者是咨询师自己渴望扮演这种全能的角色,于是不断给来访者提供建议。结果往往可能是因来访者没有接受他们的建议,令咨询师感受到自己的无能。
3、提建议很容易,陪伴却变得很艰难:在做咨询中我们常常会帮求助者做野蛮分析。
有些求助者可能会要求咨询师给他指点一条明路,但是往往每个人的生命历程都是的,只有他自己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明路”。这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所以我们的建议是廉价的,缺乏理解的,也是难以收到成效的。陪伴意味着在要放下自己,站到对方的角度上,感受他的感受,听懂他的故事。提建议很容易,而理解很难。所以,刚入门的心理咨询师,很容易频频给对方提各种各样的建议。
此案例参考华哥分享之:这个世界没人欠你(请关闭受害者模式)
我们总能听到身边有人不停抱怨,社会不好,领导不好,同事不好,学校不好,伴侣不好,孩子不好,老人不好……好像这个世界谁都不好,全都欠他的,除了他自己,所有人都对不起他。这是典型的受害者模式。
倾向于做一个受害者,对问题的解决没有一点建设性的作用,但为什么那么多人乐于做一个受害者?每天指责、抱怨,乐此不疲。
我想做一个受害者有很多潜在的隐性好处,比如可以博得同情、逃避责任、降低负罪感等等。
但我想受害者模式背后,更多的源于从小的成长环境所导致的自身的性格,缺乏安全感,不自信,没有责任能力,不接纳自己等。
这导致了他们喜欢通过指责抱怨他人来获得同情与支持,从而暂时提高自我认同感和存在感。
而实际上,我们在社会交往中,我们看到的不是别人,而是以别人做为镜子,看到的是“镜中我”(社会心理学概念)。换句话说,你指责的不是别人,而是别人表现出来的你不喜欢的特质,而这个特质恰恰是你自己*讨厌自己的地方。所以说你每天在指责、抱怨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
和受害者模式相对的是自行负责模式。如果你继续做一个受害者,那你就是烦恼的源头,如果你学会自行负责,那你就是快乐的源头。
花若盛开,蝴蝶自来。如果你发现身边都是苍蝇(不好的人或事),那么请不要抱怨苍蝇,去想想为什么我会吸引它。记住,这个世界,没人欠你。如果你不改变,你的世界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