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三支一扶课程
三支一扶公基常识:科举制的发展史
一、科举制的发展史
1.隋朝
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的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下去。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奠定了科举制的雏形。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2.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
唐太宗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3.宋以后的改革
宋朝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考试方法采用糊名法。
明朝采用八股取士,科举制度凸显弊端。
1905年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科举制退出历史舞台。
二、科举制的意义及影响
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实行科举制,选拔人才不分门第出身,促进了社会流动,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族大家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明清的科举制改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人的实际能力,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才智。